【2025年春季第9周国旗下讲话】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祭英烈 薪火永相传
作者/来源: 邵凤鸣 发表: 2025-04-07 19:57:05 浏览: 585 次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307班黄钰涵。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清明祭英烈,薪火永相传”。
四月的春风拂过泛青的枝头,当我们在晨光中凝视这面浸染着无数英魂的国旗时,清明节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正带着历史的回声缓步而来。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不仅是追忆那些长眠于岁月深处的英雄,更是为了接过他们用生命点燃的精神火炬。
站在时间的此岸回望,我们看见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高呼“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凛然,听见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机枪时震彻上甘岭的呐喊,触摸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手稿上留下的温度。这些定格在教科书上的名字,曾与我们一样是鲜活的少年,却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用生命守护未来,用青春兑换光明。据统计,仅中央苏区时期,平均每天就有60位红军战士牺牲。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姓名,不知籍贯,未见容貌,他们甚至微小到无法掀动历史的尘埃。但他们教会了我们热血,教会了我们奉献,更教会了我们忠诚。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青年用热血写就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答卷。
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在贵州麻怀村,女支书邓迎香带领村民用了13年凿通“人工隧道”,让世代被大山阻隔的村庄重获新生;抗疫时期,90后医生甘如意骑行4天3夜返岗,车灯划破黑夜的身影恰似当年星夜奔袭的红军。他们用行动证明:英烈精神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奔涌在新时代青年血脉中的蓬勃力量。
传承从不是只有仪式与口号。当我们站在国旗下念出青春的誓言时,更应让信仰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团队的青年科研者,在密闭舱内连续驻留370天,用青春丈量星辰大海;云南华坪女高的学生在晨读时齐诵“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将张桂梅校长的期许化作奋进的号角。这些新时代的青春答卷告诉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把“小我”融入“大我”,用知识筑牢信仰之基,以实践淬炼担当之魂。
同学们,当我们抱怨课业繁重时,可曾想过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手臂承载了多少重量?当我们追逐时尚潮流时,可曾细数赵一曼留给儿子的绝笔信中藏着多少未竟的期盼?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说,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儆戒。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有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烈士们存在过、绽放过,然后,回归到泥土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消失了,他们只不过是转化成为了另一种存在方式,进入后人的记忆、情感与思维中了。
生命无价,铭记就是最好的缅怀。同学们,让我们把清明时节的追思化作砥砺前行的动力,让英烈们用生命守护的理想信念,在我们手中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