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
[《习坎文摘》第60期]疫情后线上教学的价值思考
作者/来源: 唐年新 发表: 2020-06-27 18:06:52 浏览: 18605 次


  本期主题:疫情后线上教学的价值思考

  导 读

  6月25日,荆州市复学复课时间发布,高一高二年级将在高考之后的7月10日复学复课,这也意味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已接近尾声。继我校开展青年教师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之后,我们又推出本期习坎文摘,以“疫情后线上教学的价值思考”为主题,以期引导全体教师思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等问题。

  本期文摘摘录了两组文章。一是《人民教育》两会E政录直播“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价值何在”主题专访的文字实录。二是《中国教育报》的校长专栏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的五篇系列文章,涉及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在线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良好学习支持服务赋能居家在线学习、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着力点、如何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等话题。

  虽然学校教学在复学之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但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线上学习与评价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由此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五个方面的变化,即一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为学习资源的先行组织者,师生共同学习的设计者;二是学习主体的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师制的强势植入;三是家校教育融合的强化;四是学校管理的细化;五是立德树人的深化。我希望本期全体教师通过本期文摘,进一步深入思考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

  熊礼才

  2020年6月26日

  目 录

  1、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价值何在(《人民教育》主题专访文字实录)

  2、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中国教育报》校长专栏主题文章)

  (1)乘势而上,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2)从权宜之计到未来发展,在线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3)良好学习支持服务赋能居家在线学习

  (4)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着力点在哪儿

  (5)如何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价值何在

  5月24日晚八点半,由《人民教育》记者主持的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直播就“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价值何在”这一主题连线采访了两位重磅嘉宾,一位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教授,另一位是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侯建彬。45分钟的直播访谈干货很多,小编特地做了文字整理,没有来得及看直播的校长、老师们一定不能错过。

  未来学校教育可能会走进“全域教学时代”

  《人民教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促使全国的全国教育系统迅速行动,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在线教学,在这场史无前例、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试验中,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都获益匪浅。两位嘉宾认为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呢£

  张志勇: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居家学习,我愿意称之为一场伟大的教育试验。我们过去惯常的教学方式很多都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线教育成为居家学习很重要的教学组织方式。我个人认为,此次在线教育实践给我们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

  疫情期间,我们的老师家长们都很焦虑,孩子们脱离了教室环境下直接进行管理交流的教学时空,我们很关心,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孩子们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在疫情防控之下的在线教育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们学校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的自控能力,或者说在在线教育下面临重要的挑战,恰恰折射和反映了过去我们教育存在的不足。我们过去更多关注了孩子知识的学习,关注了应试科目的教育,但是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本身重视得不够。由此,我们要反思学校教育价值,到底是为应试教育服务,为掌握知识服务,还是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服务£这是我们可能要思考的一个方面。

  第二,我们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存在的形态。

  在在线教育阶段,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重大的关系,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网络教育的关系。居家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消弭了,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学生的学习从学校的环境转到家庭教育的环境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边界都在打通,未来学校教育可能会走进“全域教学时代”:学校主导的学生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可以在过去的学校时空里进行,也可以在家庭和社会里进行,当然同样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来进行。

  第三,在在线教育的阶段里,我们发现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就是教育的人力资源组织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还是以教师个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而今天在线教育的教育改革试验当中,我们虽然是被迫依靠在线来组织教学活动,但现在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包括大量在线的教研活动开始成为常态,它打破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也打破了过去本校本学科老师参与的界限。我在山东和很多老师和校长们探讨时,发现一个学科教师团队的协助教学方式是,同一个学科的课程结构里有若干课程,每个老师可以上最擅长的学科中最擅长的部分,打破了过去教学班的概念。这是在新的技术革命知识之下,教育的人力资源方式发生的重大重组。我把它叫做“集众化教育时代”,即集中众人智慧,形成新的教育方式来解放我们老师个体的教育生产过程。

  侯建彬:在疫情以来,中国近两亿的中小学生完成了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学习大迁徙,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试验中,我有三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迫切需要在线教育。从前大家可能觉得在线教育可有可无,但现在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疫情期间,为了响应教育部号召,帮助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我们和整个行业推出了免费的直播课,提供平台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课程,用最好的技术来支撑,参与学生数非常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在线学习和在线课程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第二,整个教育行业也需要在线教育,我们现在认为,在线教育是推动和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各地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用户能从网络课程中获得优质教师授课,这有利于解决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

  第三,我们整个行业目前在线化还不够,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硬件既包括我们的直播系统,也包括我们所提供的工具、平台和内容,软件包括我们的老师对在线教育的准备情况、对在线教育的理解,还包括市场、家长和孩子们对在线教育的熟悉适应情况,这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迎接人机融合的新的教育时代和新的学校教育形态的到来

  《人民教育》:在过去几个月的在线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在线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暴露了一些短板和问题,比如信息化条件不足、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师生的视力受到影响等等。我们应当如何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的积极一面,避免这些不足£

  张志勇:现在大家都在重新思考和反思总结这场在线教育的试验,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教育尝试,我们是在应对新冠肺炎防控这样一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停课不停学”,这是对我们教育信息化一场检验,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和挑战,也是一场重大的机遇。

  经过这几个月的尝试和试行,大家都在谈一个观点叫做“线上和线下教育融合”。其实我个人认为,我们既要打破线上和线下教育的对立思维,也不要简单追求所谓融合的思维,而是更多地看到技术如何重新建构我们的教育,迎接一个新的教育形态的出现。近年来,我在很多场合讲到智能时代的教育,我们要超越在线教育,也超越简单的线上和线下教育融合的思维,我更希望通过技术的嵌入来重新建构我们的教育平台,追求人机融合的新的教育时代和新的学校教育形态。

  其中,我最关心六个问题。

  第一是教师职业观的重建问题。我们现在的线上教育都很关注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任务意识、规划意识以及注意力问题等。而我大概在2月5日就提出一个观点,在这样一场不期而遇的新的公共卫生事件挑战之下,孩子居家的学习中,教师的管理比我们教师的教学更重要,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比教师上网课重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也比教师的教学重要。

  在开放学习开放教育时代,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的背景之下,教师的职业观中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职业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切入点。

  第二是教师的课程观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大家都希望优质资源课程资源能够开放。在这个尝试阶段,我们拥有大量的资源,我们不是缺课程资源,而是缺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再造能力。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过程,我们的老师如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知识、经典的知识、开放的知识,促进孩子的知识加工过程,这是一个课程意识问题。

  我最担心的是我们的课程意识不强。我一直在思考课程和教学的关系,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米的丰富性、多样性是课程问题,由巧妇来加工这一顿饮食,就是教学过程的问题,如果没有丰富的多样的“米”,只有一道主食,而不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开放加工的“佳肴”,怎么能完成孩子知识的创造和建构呢£

  很高兴,如今在新的技术支撑下,教师的课程意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在居家在线教育期间,很多地方把学生的学习建构在家庭试验的基础上,学校教育的链条开始发生变化。未来,我们进入常态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可能不是从课堂开始,而是要从家庭就开始了,这就是课程观发生了变化。其中也包括以大概念为核心组织的大单元教学,这些都是技术的支撑下课程观重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重构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的在线教学从哪里开始£不是从教师网课、当“网红主播”开始,而是从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开始。我们很多学校都开始给孩子们开学习的指导单和任务单,教学已经不是从老师教开始了,很多教学课程建构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网络手段传递给孩子学习任务书和学习指导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老师们再通过在线推送给他学习资源,然后在作业检测的基础上,老师们通过微课突破经典知识的教学;到第三个阶段,孩子们在经典知识的掌握和开放的过程当中提出很多问题,这时就要展开对话,进行思维开放,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教学的流程已经开始重构,这是我们特别希望看到的,在技术支撑下的未来学校教育的教学流程再造。

  第四,我们应该重构学生的学习组织。我们现在看到学生在自主式学习状态下有很多可喜的现象。很多学校开始和家长和学生一块做“学习公约”,孩子们在家里学习,家长和学生和孩子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组织团队,过程中教师也参与了家庭在线教育;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形成一个共同遵守的学习公约,这就是学习的自主状态。

  同时,大家也可以看到在线教育阶段,很多优秀的校长和班主任开始组建网络学习的小组,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一些老师开始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通过简单的网络空间,比如微信群,班主任们开始创造一个具有团体动力、互相激发的网络学习场,在其中举办知识竞赛,发出各种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我们还看到一个好现象,那就是老师们对于团队学习的评价,已经改变了过去简单的算术排队,而把团队的学习行为、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小组之间的协同都纳入评价范围,这是我们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当中,在技术支撑下重构了学生的学习组织形态。

  第五,我们要重构学习的技术流程。我跟山东教育研究院的同志们研究通过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进行每一个学科的学科工具研发。现在学科的工具现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撑,以各种App的方式来支撑学科学习。非常可喜的是,在这次新冠肺炎期间的在线教育当中,有的学校把语文的学习做成大单元教学,在每一个阶段开始有了技术工具的支持和嵌入,这也可以看出,我们要重构学科学习的技术支撑。

  第六,线上学习基于数据的评价和管理,是我们未来教育最大的技术优势,也是我们的教育真正的走向科学的最可靠支撑。

  在评价和管理当中,许多在线的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始被应用。比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每日简报,把孩子学习过程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反馈。在家校的沟通当中,我们有家校电子反馈联系单,也可以把家校沟通的事项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沟通联系。再比如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建立起学生从自学到作业,到微课学习,到网上的对话学习的数据采集系统,再基于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和在线分析。在技术支撑下,未来教育会解放教师的劳动,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生态。我特别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支撑,以及人工智能的算法推动未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特别希望能够超越在线教育,用技术来重构教育,开创未来学校教育变革之路。

  侯建彬:张院长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认可。首先,在线教育绝不是简单地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在线教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只有结合学生的在线学习特点和需求,对硬件、软件,对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再造,才能组装好一堂真正的在线教育课程。我有四点感受和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一定要注意课程设计。在线教育课程其实和线下教育课程完全不一样,线下教育在备课环节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包括课堂节奏,但是对于一个在线课堂而言,这些远远不够的,因为工具变了,环境变了,场景变了,乃至人群也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非常复杂,比如如何进行课堂互动,以什么样的频度进行,我们在线下有线下的方法,但是到了线上,课堂互动一方面受限于工具,另一方面工具本身只提供了在线上才可以操作的方法,比如我们的课程,要求老师和学生每隔五分钟就要互动一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再比如,课上的课堂内容传授和教学过程有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可以利用,比如视频,比如互动,比如张院长提到的小组PK,这些形式在我们平台上的应用效果都很好,这些都符合新的在线课堂设计。

  第二,要注意数据分析。我们讲在线学习有很多优点,其中最核心优点就是孩子的所有学习行为都可以掌控,孩子们哪个环节注意力不集中,哪个环节听懂了,哪个知识点掌握好了,哪个方法技巧没有掌握,都可以通过数据展现出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利用数据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学,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扔掉了数据,那就没有发挥在线教育最核心的优势特点。

  第三,一定要注意平台环境,在线教育是依托于网络,依托于设备,依托于硬件进行教学的,不同于线下的教学,这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环境本身的流畅影响了我们教学质量。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因为平台环境的不熟悉和平台环境的本身不完美,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一定要选择好的平台环境,保证直播性能稳定。

  最后一点,我们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在线学习需要孩子们面对网络设备,需要用眼的卫生,用眼的健康,每节课之间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每节课之间至少休息十分钟……

  疫情期间,我们结合自身积累的多年经验,也推出了直播课操作指南,对直播课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应对策略方案,帮助老师上好网课,感兴趣的老师们也可以参阅。

  教育越走向未来,越应该重视教育的人文属性

  《人民教育》:在今年的两会当中,有不少的教育界代表委员们都认为,线上教育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教育,技术正在对我们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重新建构,未来,开放式的网络学习会成为我们可预见的一种常态。两位对未来教育是如何展望的£

  张志勇:对未来学校的教育的展望,我用四个关健词来概括:人文、开放、智能、创新。

  第一,人文。未来的学校应该是更加人文的学校,教育越走向未来,越应该重视教育的人文属性,要更加重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重视尊重和成就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要重视让每个学生走向卓越。这是我特别想说的,越是走向科技革命,越是人工智能时代,越要关注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这恰恰是机器时代所应该更加关注的事情。

  第二,我特别想强调,未来学校是更加开放的学校,包括办学的开放,课程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也包括学校这种公共服务本身的开放,这都是我们所希望的,只有更加开放的学校,才能够更加充满活力。

  第三,未来的学校是更加智能的学校。我这两年一直在谈人机协同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常态,我想,我们该交给机器的教学活动就要交给机器,该让机器辅助的就要大胆的辅助。当然我们该需要现场互动的、实践参与的、进行思维对话的、进行教学建构的一些教学活动,还是要在人机协同之下,发挥我们线下教育的优势。

  最后我想说未来的学校是更加创新的学校。创新既是指向学校教育活动本身的创新,也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创新,更应该是指向孩子的创造性解放的创新,这是我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展望,也是我特别希望的未来学校的改革方向,谢谢大家。

  侯建彬:未来教育应该什么样,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技术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今天的在线教育引入了很多技术,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很多最新的技术包括大数据、 AI、 AR、VR、5G等等,很多新的技术还没有被完全走进教育,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新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们会涌入整个教育行业,一定会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变革。

  第二,是全面在线化。技术对教育深度变革后,不会再有纯粹的线下教育,所有教育都会有在线的因素。这里面会有很多革新点:比如内容会被革新,所有的课程内容都会与互联网与技术深度整合;再比如教师本身也需要变革,我们会变得更能拥抱在线,更能适应在线,更能驾驭在线。

  第三,是数据化或者智能化。随着新技术的引入,所有孩子的学习行为都可以通过各种数据被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最后我想说,所有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着一些质疑伴随着一些异样的声音,这很正常。在线教育不完美,但是它的优势是非常大的。我相信家长和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受在线教育,共同见证在线教育带来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腾飞。

  《人民教育》:感谢两位嘉宾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源:新华号 中国教育新闻网)



  ■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①

  乘势而上,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发布时间:2020-05-13 作者:袁振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开栏的话】

  当前,全国中小学校陆续复学,前一段时期的居家线上学习将近尾声。在全面恢复教育常态前,有必要对线上教学以及常态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探讨,以预测未来教育变革趋势。对此,“热点观察”开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专栏,约请专家学者就该话题进行探讨。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检阅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当前,全国31个省份中小学已陆续明确复学安排,距全面复学为期不远。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学校切不可恢复了线下教育后,又放弃了线上教育,而是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大力促进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将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融合--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融合教育(OMO)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教育移到线上,也不是线上对线下教育的补充,更不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线上线下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线下教育的特点是,师生面对面,富于人性化、整体感和现场性,具有情感交流丰富、师生互动直接、动手性操作便利等明显优势。但线下教育也存在天然的弊端,如整齐划一、时空受限、教学模式单一、海量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等。线上教育不仅可以弥补线下教育的弊端,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互通。线上教育最大的优势是万物互联,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获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出者。我们在阅读、浏览、发送信息的过程中,都留下了许多“痕迹”,这些“痕迹”伴随着数据,可以成为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育评价的重要根据。而且,互联网大大突破了课堂教学局限,形成了网络社区这一虚拟人际交往空间。虽然线上教育在社会性、情感性上弱于线下教育,但在交流平等性、自由自主性上却有其优势,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来说,尤为有利。

  丰富多样。线下教育把多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或几种可能性,这符合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需求。线上教育可以呈现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可以同时提供讲解、演示、讨论等不同教学方式,也可以借助软件营造虚拟现实,进行虚拟实验等。线上教学活动可以同时发生,构成立体教学环境,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选择的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时空无限。互联网的另一个显著功能是不受时空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如此,可以突破以教定学模式,实现以需定学;可以突破单一讲授模式,由学生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适应规模化教学需求,提高了教育效率,但其最大弊端就是标准化、齐步走,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如果线上教育照搬这一模式,线下教育弊端就会被放大和强化。因此,这次大规模线上教育是一次契机,它能推动线上教育自身转型升级,为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创造可能,为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探索未来。

  群体共享。个体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只能与一个环境、一个班级、一位教师、一种教学模式交往。线下教育的交往活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分享成果、经验、教训,通常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分享机会有限。而线上教育每一个体都可以与其他个体、与全体社区成员分享和讨论。这种讨论完全可能在另外一种语境下进行,从个体自身展开和发展。

  整合重构。线下教育是相对固定的板块,稍作调整就会互相牵制,很难灵活变化,而线上教育突破了这一限制,可以整合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体、不同手段。当不同因素得到有机整合时,就可能发生积极的质的变化,翻转课堂就是重构的一个例证。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传统知识传授任务转移到课外,把知识消化、练习讨论转移到课内,讨论交流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任务学习等都有了新的承载空间。

  系统--打通观念、管理、家校壁垒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从内容到形式,从机构到机制,从领导部门到每位教师,只有各司其职,积极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各自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观念融合。当下的线上、线下教育基本上是把教学分为两个生活空间、两个教学平台、两个教学系统,甚至两个管理系统。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这样的区分显然不合时宜。线上、线下已经是两个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系统,需要将两者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考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构成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方式,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各自发挥好自身作用,共同努力,发挥好教书育人的合力作用。

  管理融合。当前,线上、线下普遍分开管理,而要实现两者融合就必须打通这种管理模式,实现融通管理。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按学校管理的传统体制和机制,融合全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师、设备等统筹考虑,实现所有教育资源向所有学生开放,极大地释放教育资源使用价值,极大地提高教育效能。所有资源的开放和联通,不仅会增加资源的总量,而且会形成综合优势,产生叠加效应。其次是校长,要改变学校按年级、按学科、按岗位分门别类、“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管理模式,将所有学科、所有课程、所有教案、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风格打通,提供整体展示、广泛交流的新空间。再其次是教师,无论是课堂内外,都应有机地将线上线下的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在线上线下组织起来,构建网络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新方式。

  家校融通。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校和家庭无论是在物理空间上还是在学习生活内容上都有明确分工,资源是完全分割的。可这次疫情的到来,将学校和家庭在物理空间上的分割打破了,家即是校,校即是家。但是,在内容、方法、手段上依然是线下教育主导线上教育,线上教育具有的巨大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优势、家长的教育优势还远未开发。因此,实现这二者的融合,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大有可为。

  变革--走向大规模个性化教育

  信息教育或网络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辅助阶段、融合阶段、超越阶段。辅助阶段,顾名思义,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阶段,可以起到增强效果、激发兴趣、节省时间、替代部分简单操作等作用,但总的来说,它不是不可或缺的;融合阶段,是指线上、线下教育相互交融,互相依赖,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不可分割,这次疫情暴发期间的教育教学就凸显了网络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超越阶段,是指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从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实现人类教育形态的第三次大变革。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相互叠加,在第二阶段尚未成熟的时候,已经具有了第三阶段的某些萌芽。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时间节点上,疫情凸显了加快这种过渡的紧迫性和可能性。

  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不但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会凸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势必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网络化世界的新特征和新机遇,以变革的意识参与教育的变革,要从领导者、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设计者、激励者、共生者,要把对知识传授成效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要对新兴科技产品运用自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初心。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部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13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②

  从权宜之计到未来发展,在线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发布时间:2020-05-20 作者:李宝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疫情期间,全面开展的在线教育经历了从不适应到认可投入并常态化的发展过程。如何发挥在线教学优势,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将在线教育作为育人方式变革动力,提升育人服务水平,是复学复课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学校应该思考,如何让这次疫情期间的教育探索实践赋能教师、赋能学校,成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

  政策支持,多方合力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是大规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在线教学的一种初步探索,也是师生角色重塑、教育模式创新性变革的契机。日常教学和在线教学有各自的优势、劣势、特点和规律,以此次全员全线全程在线教学为起点,逐步走向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是长久之策。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当前的各种措施和政策是在应急背景下施行的。线上教学从权宜之计走向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仍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形成面向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协同教研机制,提供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为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策略提供激励;通过资源和平台支持,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提供保障;通过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提供基础。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为教师开展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础,政府、学校和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激励教师携手前行,在后续实践中深入探索、迭代升级,不断创新实施与持续推进融合教育。

  理念升级,模式变革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五育并举”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指引下,全面育人与全方位育人是重点,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高位公平是国家战略也是当务之急。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在师生角色、教学生态、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景等方面给学校带来了颠覆式变化。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已有深刻体验与认知,当前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向新理念转型与升级是当务之急。学校亟须促进教师育人理念升级与育人方式变革,提高教师在开放多维空间的育人能力。教师需要改变育人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实现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融合、线上与线下活动互动、线上交流与线下学习成果互生。教师要利用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场域,聚合多维空间,促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场域与学校课堂教学场域的融合,通过线上与线下活动的链接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空间,给学生交流、展示、表达、分享的机会,动态跟踪学生学习与成长轨迹,在多元互动中激发学生潜能。

  珍视问题,协同教研

  教师是未来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混合教学与教育创新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和教师应珍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通过问题研讨、专题培训、最佳实践及优秀案例示范,提升教师数据素养以及关键能力。教师关键能力包括:学生学习分析能力、学生发展规划指导能力、数据驱动的精准学情分析与诊断能力、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教学互动反馈与评价能力等。

  同时,学校要将融合、创新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融入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中,通过教师混合式研修、协同教研创新,让教师亲历新技术变革下的多样化学习环境及多元化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其自身学习方式,对学习的体验、感知以及对学习的理解,都将融入教学行为中。后疫情时代,学校要通过混合研修促进教师形成真正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进而反思在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引领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师对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的理解,助力教师学法迁移,在教学相长中服务于自身终身学习与教育创新发展需要。

  融合技术,创新管理

  疫情时期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学校管理也应随之变革。融合技术创新的学校管理,是未来学校变革与发展的趋势。学校需要构建新的管理生态,实现全流程跟踪、全过程支持,真正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提供测评、监测、决策支持等。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既需要升级与优化学校教学和管理服务,也需要改变学校原先分散粗放的依赖人力投入的管理方式,将融合技术创新的全流程管理与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实现家校互联、携手育人,使学校管理走向高效协同与智能创新。

  学校要利用平台支撑优化流程管理,帮助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的多角色互通互联,促进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过程化和智慧化。针对线上与线下教学过程的多维化、立体化、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序列化和进阶化特征,学校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技术不仅要在学生选课管理、立体化学习活动管理、多样化学习成果管理、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管理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而且要提供智能化教学与管理平台支持,跟踪记录师生教学行为与学习发展过程,并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进行智慧化评价。技术平台要能够智能化地跟踪学生成长状态,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变革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实现“教”“学”“管”三位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数据驱动决策,精准分析学情教情,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让学校管理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服务,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流程管理、精准化服务。

  中小学教师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全情投入与积极探索积累下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次疫情期间的教育探索实践成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打通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学科学习与综合学习,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图景,也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20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③

  良好学习支持服务赋能居家在线学习

  发布时间:2020-06-03 作者:刘名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指学校、教师和家长为指导和帮助居家在线自主学习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为他们提供的关于环境、资源、过程、情感、技术等所有支持和帮助的总和。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无疑成为保障学生“互联网+”居家学习情境下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效学习支持服务助推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居家在线学习是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学习场所从学校转移至家庭,学习方式从面对面转移至网络上。但学校应承担的教育功能不会改变,因此居家在线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家,而应是在网上再建一个“学校”,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不限时空的“大课堂”和“大教育场”。

  从“学”的视角来看,学生居家在线学习需要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如做好时间管理、自我计划、自我督导及不时的自我鼓励等。但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自控力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觉”克服这些障碍或“一夜长大”,而应该从完善教学和管理系统出发,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远程在线教学的发展历史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居家在线学习质量和良好学习体验的关键,即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助推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养育习惯,培育学习力。

  学习支持服务应聚焦居家学习四大类问题

  随着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生活的逐步展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也迎面而来。总结起来有四大类问题--

  学习成效问题。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有很多,在进行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设计和支持服务过程中,可重点关注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自控力、学习资源、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与流畅的互动交流六个方面。

  时间管理问题。时间管理主要表现为学习节奏掌握不好、作业拖沓,或者在线课堂迟到、早退或中途退堂等问题,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欠佳或时间管理能力欠佳。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与帮扶,除了早提醒,还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同时注重方法策略,比如借助时间管理APP引导学生做好一天的活动计划。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意识和简单高效的管理习惯。

  身心健康问题。身心健康问题是居家在线学习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进行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设计和支持服务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因在线学习而产生的焦虑感、挫败感和烦燥等不良感受与情绪。此外,如何释放中小学生的运动天性、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信息安全问题。居家在线学习期间,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大大提高,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这种情境下,主要注意防范有人伪装成班主任老师骗取学费或通过网络兼职等手段进行网络诈骗;教育学生不传谣不信谣和谨慎网络交友等。

  “五育并举”下的七种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针对以上四大类问题涌现出的“锦囊妙计”,总结起来可归结为七大类学习支持服务策略,贯彻落实在德、智、体、美、劳育人活动过程中--

  指导类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为了让学生提早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好心理和相关准备,这样既能从容应对,也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学校各部门、各学科组下发的有关教学方案、活动安排等都要提早进行顶层设计,早规划、早部署、早下发实施方案,并给出具体建议和相关须知。

  管理类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了保障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顺利实施和学习成效,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这需要学校、教师、教育部门、企业和家庭等校内外各组织和人员形成合力,织成一张积极有效的支持服务网络,需要制定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和管理方法策略,比如周报、日报、集备要求等,并对学习成效进行过程性跟踪。从中进行的数据分析,会使得支持服务更加精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

  情感类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为了消解学生居家学习时的孤独感、无助感和不良情绪的困扰。可通过“晨礼一刻钟”--用一首歌省精神、一段操省身体和一句寄语省头脑;通过班会课和全员导师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引导;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创意家务劳动课等营造学生与家长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学生情感有所寄托和抒发。

  资源类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为了保证学生正常开展居家在线学习所依存和产生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应包括必要的软硬件技术条件(如电脑、平台、APP等)、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在线课程资源、学科工具、题库、学科案例库等)。一方面要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学习资源的建设和传送及时到位。同时,学习资源要具有实用性、可用性、可靠性等基本属性,以保障学习成效和质量。资源的来源还可以有学生作为“小先生”自制的微课、作业讲解视频或查找的资料等。

  过程方法类学习支持服务,主要为了帮助、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策略进行居家在线学习,比如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做笔记、如何做学习计划、如何运用出声思维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和理解力等。通过过程性方法策略上的指导,培养居家学习者的专注力、自制力、理解力和计划能力。同时,鼓励学习者自我提问与相互提问,进行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引导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提升学习力。

  技术环境类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居家和技术学习环境。技术是居家在线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比如网络通畅、电脑速度快、平台工具登录安装就绪等;然后是居家学习环境应舒适、干净、温馨、安静等,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惬意。

  身心健康类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二是积极创造运动机会如特色体育课、网上运动会、运动打卡、大课间操、晨间唤醒礼等,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

  战“疫”之中,在线学习暴露出不少问题,也收获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成效。疫情有可能最终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以演讲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过时的面授课堂”,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概念,走向没有“围墙”的新学校;学习模式从课堂学习走向校内外、课内外不限时空的“大课堂”;教学模式从面对面教学走向混合教学,不再“满堂灌”,不再直接塑造人、改造人,而是以教助学、按需助学,以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人,学校因此变成了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的服务中心。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03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④

  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着力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0-06-17 作者:邓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工作者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中遭遇巨大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从教育理念上来看,有些教师未能正确理解“停课不停教”内涵,仍然延续着以往知识教育为主、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从教育内容上来看,不少地区的线上教育主要以国家课程中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没有抓住机会对学生及时进行道德与责任感、科学知识与个人防护、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居家锻炼与健康等的教育;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对线上教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准备不充分。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问题说明,学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课程资源开发、作业布置、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存在着素质短板,这些因素导致教育教学预期效果差别很大。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趋缓,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亟须在反思中改进。

  转变教育理念,落实全面育人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深入推进全面育人工作,这次我国科学防控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再次证明了全面育人的重要性,且要尽快补齐教育的一大短板--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

  从科学精神来说,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更加注重发展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矛盾关系,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只有从科学上理解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才能做到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从人文素养来说,在疫情结束之后,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和文化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作为一种信念和价值追求扎根于内心。

  注重道德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这些格言历久弥新,深刻地揭示了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此次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表现也印证了“德”的意义与价值。

  以医护人员为例,他们不仅展现出令人称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精彩地演绎了救死扶伤的专业伦理。“德技双馨、德重于技”是医护人员对其专业精神的新诠释,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目前,国家已经对2020年的研究生扩招做出决策,并且要求优先考虑公共卫生等急需专业,这体现了对人才培养“数量”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在重视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质量。对此,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专业教育应当打破狭隘的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藩篱,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校应当以此次防控疫情过程中的案例为鲜活教育素材,通过观看录像、讲故事、活动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德育,帮助学生真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社会担当意识、爱国情感和自觉行动。

  拓展教育内容,延伸知识跨度

  公共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等与人的基础生存能力和生活价值导向息息相关。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常常被视为语数外等课程的“点缀”,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此外,从此次疫情防控来看,由于缺乏对突发灾难的理性认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少学生产生了焦虑、抑郁、慌乱、迷茫等消极情绪反应。因此,疫情过后本来就被包含在素养结构中的社会情感能力,如自我控制与调节、同理心、坚韧、责任等应得到强化,以提升个体在应对风险时的适应能力。学校教育应该延伸知识跨度,通过加强灾难教育和危机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在灾难和危机面前具有理智判断、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的生存能力。

  变革育人方式,重视在线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化日趋成为生活常态。为适应这种变革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青少年数字素养、ICT(信息、通信和技术)素养、工程教育、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国家战略来大力倡导,以提升未来人才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传统的育人方式也面临着变革,即应当重视和发展在线教育,而此次的疫情加速了这个变革过程。

  在此次战“疫”过程中,教师从以往的面对面、手把手的“给予者”“控制者”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引导者”“激发者”,不得不尝试前所未有的“大放手”式教育教学,改变了以往不敢放手、不想放手、不会放手的状况,并以成长导师的角色,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鼓励和督促学生在自主自律、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方面获得成长。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教学是应急也是创新,更是触及到了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沉疴痼疾。在疫情之后,教育应当继续探索教育方式变革,尤其是在提炼总结“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经验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法,增强“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师生在线教育的适应性与效果。

  强化家校合作,提升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与家庭的合作,疫情期间的教育运转经验更加验证了这一点。在实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背景下,家庭变成了临时学校,家长成为了助教,家庭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不仅说明家校合作意义重大,也说明家校合作潜在空间巨大。

  为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当强化家校合作,在价值取向上,要注重亲师共同成长,即家长和教师在平等合作中实现双赢;在合作形式上,在传统的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常态化的网络空间交流;在合作内容上,则要超越学生的学业学习,涵盖学生的品德发展、心理健康等更多领域。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7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⑤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发布时间:2020-06-24 作者:张臻 祝新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此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次检验。

  通过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线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到:一方面,我国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各地统筹利用电视空中课堂和网络平台提供学习资源,亿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取得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存在短板,缺乏灵活性、适应性,更多地服务于学校日常教学,将应用场景设定在班级授课,将技术支持的角色限制在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也更多局限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并未对疫情等带来的具有突发性、全局性的教育秩序变化做足够的考虑和设计。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教育面向未来发展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平战结合,再造教育教学全流程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要解决“平时”和“战时”在教学内容、授课环境、技术手段甚至教育理念等方面不一致的问题。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必然要求教育全流程是“平战结合”的。

  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强调,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同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当前,简单将线下课堂直接搬到线上已被反复证明不可行,因此,必须对教育全流程进行再造,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只有在日常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的前提下,在面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时,线上教学才不仅仅是“一项临时应急措施”,才能成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宽广舞台。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应落脚在课程教学和组织管理的变革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校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决定信息化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学校应辅助教师利用多种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其次,学校要给教师释放更大教学自主权。一方面,教师作为线上教学的实践者,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应该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有更加丰富优质的线上资源可供使用,教师也可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引领者。

  再其次,教育管理者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以往的组织协调者向教育活动服务者转变。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搭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综合服务体系,着力扭转以往普遍存在的教师单打独斗应对线上教学的不利局面,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要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能够高效运行,关键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的全流程再造。一方面要实现教学资源供给集约化、社会化,尝试将知识传授工作交给部分线上名师或社会化资源;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探索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有序引导教师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角色、提升素养,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泛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如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弱化了校园和教室作为教学活动的空间属性,自然就能实现“平时”“战时”迅速切换,进而真正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多管齐下,实现教育信息化高效应用

  此次规模空前的线上教学实践,既对学校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考验,也为学校未来建设更加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提供了诸多启示。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教学形态灵活化。从此次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相对自主、灵活的状态。课程教学只有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灵活组织,总体上做到张弛有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同样贯彻灵活化原则,因时、因地、因材施教。

  资源供给协同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受制于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教学资源供给局限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不便多渠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线上教学期间,广大教师尝试活用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丰富的知识大餐;部分学生利用电视、网上教学资源乃至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信息开展探究式学习。这些有益探索完全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有效协同学校、社会等多方面优质资源。

  学习过程适性化。前一阶段的线上教学期间,不少学校在探索过程中惊喜发现,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个性化学习过程成为了可能。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构建中,学校应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在保持适度学习节律前提下,不必过度追求学生的齐头并进,而应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采取先进者多学、后进者巧学的多模态学习方式。

  技术支持敏捷化。敏捷化是指根据需求或应用状况的改变,在固定时间内快速进行更新迭代。无论是应对本次疫情的线上教学,还是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教育需求的变化呼唤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持。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时间紧、任务重,更需要教育和技术加快发展,敏捷迭代。必须要指出的是,技术支持的敏捷化更新往往不是一般学校层面能够进行组织的,必须依赖社会化协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敏捷化支撑。

  管理服务精准化。“互联网+教育”为教育管理的精准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也考验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教育管理者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互联网+教育”生态的维持上,一方面要做好“勤务员”,支持教师排课、教研等工作,并根据学情变化为教师解决工作量考核、教育资源供给等具体问题,让教师踏实放心;另一方面要做好“联络员”,及时准确反馈教育需求,督促协调技术支持,做好家校联络沟通,让一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使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得以顺利运转。

  此次疫情对教育而言,是危机也是契机。在线教育以无可替代的方式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了一次信息化应用洗礼,学校可借此契机,从此次实践中提炼可行性经验,并加以完善推广,进而建设出一个兼具灵活性、适应性和高效化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24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返回目录】 【 打印本页】 【 返回主页】
Baidu
map